Quantcast
Channel: 陈建武汉字歌的博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4

敢问汉字为什么·成语接龙(十三)

$
0
0
隐姓埋名一名山胜水⋯⋯相机而动一
姓(176)
姓,为什么又姓氏?姓和氏有什么区别?
      姓,将我们带到遥远的母系原始社会,那里有许多男男女女群居的山洞。他们“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”,只知道在同一个山洞里居住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所生,有着同一个母亲的血缘关系。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,母系社会的古人逐渐认识到,同血缘关系的人生育的后代发育不良,纷纷用“姓”作为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标识,以便实行同姓不能通婚的规矩,如:姚、姜、姬、姒等,都是同一母系血缘人群的标记。随着姓的形成,华夏先民明确实行“异姓婚配”,繁衍生息的后代,一代更比一代强,有效地推动文明的进步,逐渐进入父系社会,纷纷建房分居,形成各自的家庭,繁衍生息的子女都随父姓。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,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处。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原来的姓以外,另外为自己取一个氏号作标志。由此可见,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称号,而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。进入阶级社会之后,姓和氏又逐渐分离,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,姓成为平民的标识。又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化,各个姓、氏不断发生贫富贵贱的变化转换,姓、氏又逐渐融合,至北宋时已经融为一体,姓为姓氏的总称。追根寻源,知道“姓”的来龙去脉,我们便能透彻理解“姓”的造字原理。
      “姓”是形声字,由“女”和“生”构成;“生”表声,兼表字义,与“女”合起来表示:女性所生的后代标识。在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过程中,逐渐成为:表明家族系统的字。至宋朝时,与“氏”融为一体,演变为:氏族家庭中无论哪位女人生的后代都归属氏族的姓氏,逐渐与“氏”融为一体,“姓”,由此产生姓氏统称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表明家族的字,如:姓氏、姓名、指名道姓;以及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辞:贵姓、尊姓大名。古时,曾以“氏”为贵族男子的专称,“姓”为平民的标识,用于特指平民,如:老百姓、平民百姓。
【姓字成语】
[指名道姓]明确指出姓和名。
[隐姓埋名]隐瞒自己真实的姓名,不让人知道。
[更姓改名]指改换原来的姓名。
[尊姓大名]姓名的尊称。
[姓甚名谁]询问打听人的姓名。
[二姓之好]指两家因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。
[异姓陌路]异姓:不同姓氏;跟自己不同姓的陌路人。
[鱼肉百姓]鱼肉:指受宰割者;比喻用暴力欺凌,任意残害无辜的老百姓。
[平民百姓]指普通百姓。
[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]表示自己是个硬汉,对别人毫不隐瞒。
[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]指贪官污吏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的活动也要受到限止。

埋(177)
埋,为什么掩埋(mai二声)?埋(mai二声)没?又埋(man二声)天怨地?
      古人敬畏天地神灵,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,祈求神灵祛祸降福。在古人的想象中,天神,是在天上主宰天空的神灵;地神,是在地层里面主宰大地的神灵。三千七百多年前的甲骨文时,祭祀不同的神灵有不同的祭祀仪式。那时,每当祭祀地神的时候,总是把最能代表诚意的牛放在土坑里面,恭请地神前来品尝。追根寻源,这是“埋”字深远的源头。
      “埋”,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,字形恰似挖坑埋牛的样子,用于表示把牛放在土地里面,恭请地神前来品尝。有藏入土中的含义。此后的金文、篆文“薶”,演变为形声字,由有草含义的“艸”(艹)和表声兼表字义的“貍”(狸)构成,合起来表示:狐狸藏在草丛里面。隶书、楷体“埋”,则演变为由“土”和“里”构成的形声字,“里”表声,兼表字义,与“土”合起来更明确地表示:把物品藏入土地里面。在慢长的使用过程中,演变为有多种含义的多音字。
      埋(mai),用于表示把东西放在坑里,用土或雪、草、树叶等盖上,如:掩埋、埋藏、埋地雷;以及葬:埋葬。把东西埋在土地里面不让人发现,引申表示隐藏,如:埋没、埋伏、隐姓埋名。
      埋(man二声),隐藏的东西因某人或某事被人发现或被人盗走,而对某人或某事表示抱怨、责怪,引申表示对人或对事物表示不满、责怪,如:埋怨、埋天怨地。
【埋字成语】
埋(mai二声)
[隐姓埋名]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,不让人知道。
[变迹埋名]改变行踪,隐匿姓名,不让人知道。
[十面埋伏]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[土埋半截]比喻活不了多久。
[埋头苦干]形容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。
埋(man二声)
[埋天怨地]抱怨天,埋怨地;形容对什么都抱怨。

动若脱兔一兔丝燕麦一
脱(178)
脱,为什么脱离?脱落?又脱文?脱口?
      “树大分杈,儿大分家。”这是句流传久远的民间谚语。自古以来,儿子们长大成人,都要结婚生子,各自建立独立的家庭,尤其是父母去世之后,情如骨肉的兄弟们都势必分家。分家,即分割家庭财产。容易分的谷米布匹钱财等等,依照一定的比例计算,即可分割。但有的财产,如房屋、耕牛等不能分割的财产呢,则采取兑换的方法,用相应的钱财兑换应得而不能分割的财产。经过一番周折,友好协商,好不容易分割停当,眼看就要分家,各自独立门户;然而,情同骨肉的兄弟每到这时,却又难分难舍,吃饭饭不香,吃菜菜难咽,往往是郁郁寡欢,面容消瘦的样子。这是三千多年前的篆文先生,用“脫”字描写的兄弟分家时的形态。
      篆文、繁体“脫”是形声字,由“肉”的变体“月”和“兌”(兑)构成;“兌”表声,兼表字义,有兑换的含义,与“月”合起来表示:情同骨肉的兄弟分家时用兑换的方法分割家庭财产,虽然没有纠纷,但骨肉分离,难分难舍,茶饭不思,面容显得消瘦。“脫”,由此产生消瘦的含义。汉字简化时,“脫”简化为“脱”。
      面容消瘦,是因为兄弟分家,引申表示离开,以及掉落,如:脱离、脱落、脱手、脱发、脱产、摆脱、挣脱、临阵脱逃。将某东西从某处取下,使其离开某处,引申表示取下或除去,如:脱下、脱帽、脱氧、脱脂、脱胎换骨。漫不经心地取下或除去而有所遗漏,引申表示遗漏、丢失,如:脱漏、脱误、脱文、书缺简脱。漫不经心地离开或取下,行为轻率,没有礼貌,引申表示轻率、轻慢,如:脱易(轻率,不讲究礼貌)、脱略(放任,不拘束)、轻脱(轻率,不持重)、脱口而出。用于姓。
【脱字成语】
[临阵脱逃]临到打仗时逃跑了;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。
[脱胎换骨]原为道教用语,指修道者得道以后,就转凡胎为圣胎,换凡骨为仙骨;现比喻通过学习,思想观念得到彻底更新。
[脱颖而出]颖:禾尖,锥尖;脱颖:冒尖;锥尖穿透布袋而显露出来;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。
[金蝉脱壳]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;比喻用计脱身,使人不能及时发觉。
[书缺简脱]简:古代供书写的竹简;脱:丢失;指书简散佚残缺。
[脱口而出]不经考虑,随口说出。
[静若处女,动若脱兔]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,一有行动时就像脱逃之兔那样敏捷。

兔(179)
兔,为什么白兔?兔辉?又兔毫?兔简?
      “小白兔,白又白,两只耳朵竖起来,爱吃萝卜和青菜,蹦蹦跳跳真可爱。”这是一首描写兔子特征的经典儿歌,简洁明了,形象生动,琅琅上口,易懂易记,深受小朋友们喜爱。有些小朋友往往会问:兔子,为什么是蹦蹦跳跳地跑得快呢?家长或老师一般都会告诉他们,说:这是因为兔子前腿较短,后腿较长,奔跑时总是后腿用力一蹬,使整个身子向前跳跃,一下子就蹦出老远。又因为兔子从小就喜欢蹦跳着奔跑,跑着跑着,腿上的筋腱锻炼得强劲有力,所以兔子跑得特别快。因势利导,进而引导稚童学习“兔”字,更能使其感受“兔”字的文化魅力。
      “兔”,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,字形像一只趴在地上的兔子,突出兔子竖立着的一对大耳朵和后腿比前腿长的特征。“兔”,由此产生哺乳动物名兔子的含义。以后的字形,是其字符规范化的变体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耳长、尾短、上唇中间裂开、后肢此前肢长,跑得快的哺乳动物,如:兔子、白兔、野兔、守株待兔。兔子跑得快,用于比喻行动迅速、动作敏捷,如:动如脱兔、兔起鹘落。有月中玉兔的传说,用于借指月亮,如:免月、兔魄、兔辉(月光)。用兔子的毫毛制笔,用于借指毛笔,如:兔毫、兔管、兔简(笔和竹简,借指文章)。
【兔字成语】
[守株待兔]守在树下,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;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;也比喻死守狭獈经验,不知变通。
[兔死狐悲]兔子死了,狐狸感到悲伤;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。
[狡兔三窟]窟:洞穴;狡猾的兔子准备了好几个藏身的窝;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。
[兔起鹘落]鹘: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;兔子刚跳起来,鹘就飞扑下去;比喻动作敏捷;也比喻书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。
[静若处子,动如脱兔]指军队未行为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孑那样沉静,一有行动时就像脱逃的兔子那样敏捷。


麦穗两歧一歧路亡羊⋯⋯东中西突一
麦(180)
麦,篆文、繁体“麥”,为什么是由“來”和“夕”构成的形声字?
     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以前,或许更遥远的时候,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,通过新疆,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楼兰,碾转来到了殷商甲骨文时的中原地带。小麦虽然是外来的庄稼,却非常适应中原肥沃的土地和气候环境,逐渐成为和水稻一样重要的粮食作物。每到成熟季节,一棵棵小麦都低垂着沉甸甸的麦穗,等待着农夫们及时收割。当年的甲骨文先生,不失时机地用“來”字描绘小麦成熟时的模样。因为“來”字描绘的小麦是外来的庄稼,久而久之,“來”字逐渐演变为人来客往、来去的“來”时,甲骨文之后的造字先生又创作了一个由“來”和“飧”的省写“夕”构成的“麥”字。
      繁体“麥”,在篆文中是形声字,由表声兼表字义的“來”和有行走含义的“夊”(sui一声)的变体构成;“來”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,上端是沉甸甸的麦穗下垂着的样子,弯弯的麦穂下边像是一对叶子,麦秆下端恰似伸何泥土的根须,本义是小麦,因小麦是外来的粮食作物,引申为外来、来到,与“夊”合起来专指从外地引进来的小麦。此后的隶书、楷体“麥”,演变为由“來”和“飧”(sun一声)的省写构成的形声字;“飧”有晚饭、泛指熟食、饭食,与“來”合起来更明确地表示:外来的可以用作饭食的粮食作物小麦。“麥”,由此产生小麦的含义,并与“來”的其他含义区别开来。汉字简化时,“麥”简化为“麦”。
      用于泛指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,有“小麦”“大麦”“燕麦”等多种,子实供磨面食用,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,也用于专指“小麦”(通称“麦子”),如:麦田、麦收、麦穗两歧、麦饭豆羹。用于姓。
【麦字成语】
[麦穗两歧]一根麦长两个穗;比喻年成好,粮食丰收;也用于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;同“两歧麦秀”。
[麦饭豆羹]羹:汤;麦饭豆汤;指农家粗茶淡饭;亦指粗劣食品,用来比喻生活水平低下。
[麦舟之赠]以一船麦子作为赠品;特指助人丧葬的费用。
[兔丝燕麦]兔丝:菟丝子;菟丝不是蚕丝,燕麦不是小麦;比喻有名无实。
[不辨菽麦]分不清豆子和麦子;形容愚昧无知;同“未辨菽麦”“智昏菽麦”。
[针尖对麦芒]比喻双方都很厉害,互不相让。
      

穗(181)
穗,为什么稻穗?麦穗?又穗带?灯穗?
      农耕是衣食之源,人类文明之根。中国有悠久的农耕历史,在孕育丰厚的农耕文化的同时,创作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字。从传说中的“神农尝百草”,到尧舜时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庄稼的农官后稷,再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时,华夏先民披荆斩棘,开荒拓土,将一片片荒山野地平整成旱地水田,适时种植禾谷粟麦类的粮食庄稼。每到禾麦类的禾本植物成熟的时候,一棵棵一根根禾麦茎杆上端吐出一串儿颗粒饱满而又密集的果实。那时,虽然没有打谷机类的脱粒农具,甚至连脱粒的梿枷也没来得及发明,但当年的甲骨文先生用“穗”字的前身“”告诉我们,那时的华夏先民仅用灵巧的双手,就能将成熟的果实采摘收莸。
      “穂”的前身“”,在甲骨文中是由“爫”和“禾”构成的会意字;“爫”是手爪象形字的变体,用在这里象征用手采摘收获,与“禾”合起来表示:用手采摘收获禾秆上端的果实。“”,由此产生禾本植物果实的含义。此后的篆文、隶书、楷体“穂”,是由和“禾”和“惠”构成的形声字;“惠”表声,兼字义,有恩惠、好处的含义,与“禾”合起来更明确的表示:给人恩惠的禾麦果实。“穂”,由此产生禾麦穗子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泛指禾本植物聚生在茎顶端的花和果实,如:稻穗、谷穗、麦穗、穗轴、穗状花序。穗状花序形状优美,令人喜欢,因此,用于比喻用丝线、布条或纸条等制作的挂起来像穂似的往下垂的装饰品,如:穗带、穗缰、灯穗。古代,有五位仙人手上拿着六穗和黑黍乘五色羊来到广州的传说,故而又用作广州市的别称。此外,还用作姓。
【穗字成语】
[麦穗两歧]一根麦长两个穗;比喻年成好,粮食丰收;也用于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。
[盈车嘉穂]盈:满;稻子长的茁壮,一棵就能装满一车;形容粮食丰收;同“两歧麦秀”。
[行歌拾穗]一个百岁老人在田野上边唱歌边拾麦穗;出自《列子无瑞》,老而听其自然、自得其乐的典故。
[骑羊执穗]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(黑黍)来到广州。

歧(182)
歧,为什么歧路?歧途?又歧视?歧义?
      “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论海。”这是出自李白《行路难》中的名句,将造字先生创作的“歧”字演绎得出神入化:路有岔道,水有支流。人在陌生的路上行走,每到岔道的时候,疑虑重重,势必会暂时停止前进的脚步,直到辨明方向之后,才能重新踏上征途。正如李白所云:世上行路难啊,何等艰难;眼前歧路这么多,理想的大道究竟在哪里?(面对纷繁杂乱的歧路,经过一番考察,诗人辨明了方向,对前程充满了信心一一)相信总有一天,能乘长风破万浪,高高挂起云帆,在沧海中勇往直前。回头再看“歧”字的造字原理,便一目了然而心领神会。
      “歧”是形声字,由“止”和“支”构成;“止”是脚板象形字的变体,有足、足趾等含义;“支”表声,兼表字义,有分支的含义,与“止”合起来表示:足趾多出了分支。“歧”,由此产生多余的足趾的含义,古同“跂”。“止”又有止步、停止的含义,与“支”合起来还可以理解为:行路时遇上正道旁边分支出去的岔道,而暂时停止脚步,辨明方向后才继续行走。“歧”,于是又有岔道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岔道,偏离正道的小路,如:歧路、歧途。歧路与正道不同,引申表示不相同、不一致,如:歧义、歧视。
【歧字成语】
[歧路徘徊]歧路:岔路;徘徊: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,比喻犹豫;在岔道上走来走去;比喻犹豫观望,主意不定。
[误入歧途]歧途:岔道,比喻错误的道路;由于受到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
[歧路亡羊]歧路:岔路;亡:丢失;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丢失的羊;比喻事物复杂多变,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。
[歧路他乡]歧路:岔路;他乡:远离家乡的外地;多指关系亲密的两人分别流落在异地。
[两歧遂分]歧:岔路;遂:于是,就;两条岔道就会向两个不同的方何延伸;比喻事物从此向不同的方向发展。
[麦穗两歧]一根麦长两个穂;比喻年成好,粮食丰收;也用于比喻两样相像的东西;同“两歧麦秀”。

突然袭击一击节叹赏⋯⋯蜀犬吠日一
突(183)
突,为什么突然?突变?又突出?灶突?
     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人们都进入了梦乡,却有一个黑乎乎的人影鬼鬼祟祟地走街窜巷,摄手摄脚地来到一栋深宅大院双开大门的门前。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,却不知大门左右两侧墙脚处的狗洞里都各趴着一只家犬,早已瞪眼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。这两只家犬都驯练有素,配合得非常默契;当那人从腰间拔出一把锋利的匕首,正欲插进门缝想拨开门闩进出偷窃的时候,一只家犬猛地窜出狗洞,迅地冲向前去咬住他的裤褪;与此同时,另一只家犬也突然窜出狗洞,发出撕裂夜空的“汪汪”声,呼唤主人前来抓捕歹徒。这是笔者揣摸“突”字的造字原理,模拟家犬突然行动的情景。
      “突”是会意字,由有洞穴含义的“穴”和“犬”构成,合起来表示:犬从洞穴忽然窜出。“突”,由以产生忽然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忽然,如:突然、突兀、突现、突发、突变、突如其来、突然袭击。犬从洞穴突然窜出,用超出平常的爆发力向前猛冲,冲破阻碍,引申表示超出、猛冲、冲破,如:突破、突围、突出、东冲西突、突飞猛进。耸立在屋顶上的烟囱显得非常突出,用于借指烟囱,如:灶突、曲突徙薪。
【突字成语】
[突然袭击]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。
[突如其来]突如:突然;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。
[风云突变]风云: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;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。
[东冲西突]指四处冲锋突击。
[左冲又突]向左边冲击,向右边突围。
[狼奔豕突]豕:猪,野猪;像狼那样奔跑,像野猪那样冲撞;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,到处搔扰。
[突飞猛进]突、猛:形容急速;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。
[异军突起]异军:另外一支军队;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。
[唐突西施]唐突:冒犯;西施:春秋时美女;冒犯了西施;比喻为了突出丑的,而贬低了美的;亦作“唐突西子”。
[曲突徙薪]突:烟囱;徙:迁移;薪:柴草;把烟囱建成弯曲的,把灶旁的柴草搬走;比喻事先采取措施,才能防止灾祸。

然(184)
然,为什么当然?然而?又显然?突然?
      自从传说中的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,远古时的华夏先民逐渐都会人工取火,点燃干枯的柴草,烧起一堆堆的火堆,用来烧煮熟食。那时的古人,经常在火上烧烤兽肉,久而久之,工多艺熟,架在火堆上烧烤的兽肉,自然而然,都会烧烤成香喷喷的熟肉;自己烧烤的熟肉,理所当然,尽可以兴味盎然地大口啃咬。然而,有时也会出现意外,有人因为啃咬得太急,突然被兽骨卡住喉咙而痛得呼天喊地。一目了然,以上描述的种种情形,都藴含在“然”字之中。
      “然”是形声字,由“火”的变体和“肰”(yan四声)或其变体构成;“肰”表声,兼表字义,有狗肉的含义,与“火”合起来表示:点燃火堆烧烤狗肉。古通“燃”,有燃烧的含义。此后,造字先生又创作了一个“燃”字,用来表示燃烧。“然”,则引申出多种含义。
      用火可以如此这般地烧烤狗肉,引申表示这样、如此,如:当然、然后、然则、然而、理所当然、自然而然。用火烧烤狗肉,是普遍认同的烧烤肉食的方法,引申表示对,是,如:然否、不然、不以为然。认为对的,引申表示以为对、答应、信守,如:然纳(以为对而采纳)、然诺(信守诺言)。进而用于词尾,表示状态,如:显然、突然、飘飘然。古通“燃”。
【然字成语】
[理所当然]当然:应当如此;按道理应当这样。
[自然而然]自由发展,必然这样;指非人为干预而自然如此。
[突然袭击]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。
[兴味盎然]盎然:浓厚,洋溢;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洋溢的样子。
[春意盎然]盎然:浓厚,洋溢;春天的意味正浓。
[索然无味]索然:没有意味、没有兴趣的样子;形容事物枯燥无味。
[豁然开朗]豁然:形容开阔;开朗:开阔明亮;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;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。
[浑然天成]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,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;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。
[截然不同]截然:很分明地、断然分开的样子;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。
[大义凛然]凛然:严肃或敬畏的样子;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,令人敬畏。
[道貌岸然]道貌:正经严肃的容貌;岸然:高傲的样子;形容外表正经严肃,实际道德败坏、虚伪;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、表里不一的伪君子。
[一目了然]目:看;了然:清楚,明白;一眼就看得很清楚。
[不以为然]然:是,对;不认为是对的;表示不同意或否定。
[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]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。


袭(184)
袭,为什么袭衣?世袭?又抄袭?袭击?
      古人敬畏天地神灵,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尸体,或飘升到天堂,或坠落到地狱。为了好让死者灵魂像龙似的可以升腾到天堂去成仙,家人尽可能为死者多穿几件体面的尸衣,举行隆重的葬礼。至少从三千多年前的金文、篆文时开始,给死者穿的尸衣就有特定的款式,衣襟都在左边而且没有纽扣,与衣襟都在右边的世人穿的有纽扣的斜襟便衣正好相反。这是篆文先生创作“襲”字深远的文化渊源。
      篆文、繁体“襲”是形声字,由两“龍”(ta四声)的省写和“衣”构成;两“龍”表声,兼表字义,与“衣”合起来表示:给死者穿的多重龙衣似的衣襟都在左边的尸衣。“襲”,由此产生尸衣的含义。汉字简化时,“襲”简化为“袭”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给死者穿的尸衣,如:袭衣(给尸者穿一整套的袭衣,引申为成套的衣服)。依照习俗给死者穿袭衣,举行相应的葬礼,引申表示依照、照样继续下去,如:因袭、沿袭、世袭。依照别人作品的样子抄写,却冒充创作,引申表示窃取别人的作品,如:抄袭。依照敌人服装伪装,出其不意地攻击,引申表示趁敌人不备时攻击,如:袭击、偷袭、侵袭。给死者衣上加衣,穿上多套袭衣,引申表示重迭,如:袭朝服。又因为袭衣有成套衣服的含义,所以还用作量词,指成套的衣服,如:一袭破衫。用作姓。
【袭字成语】
[沿袭成规]依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,使之成为了规矩。
[蹈常袭故]蹈:踩,引申遵循;常规:老规矩;袭:沿袭;故:老办法;因循守旧,照老规矩办事。
[蹈袭前人]蹈袭:因袭,沿用;因袭前人,缺乏创新。
[因袭陈规]因袭:继续使用;陈规:过时了的规章制度;沿用老规章。
[轩冕相袭]轩冕:原指出代卿大夫的车服,借指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;袭:沿袭;指官位爵禄世代相继。
[东抄西袭]胡乱抄袭别的作品。
[突然袭击]在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。
[潜师袭远]秘密发兵,袭击远距离的敌人。
[一袭破衫]一套破衣服;形容生话贫困。

击(185)
击,为什么敲击?打击?又撞击?目击?
      传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的过程中,发明了弓箭、战鼓、战车等等武器装备,使军威大振,最终战胜了蚩尤。历经漫长的岁月,至商未春秋战国时,随着木工和冶金技艺的进步,战车的工艺越来越精湛,战斗力越来越强,成为军队重要的军事装备。当年的战车,普遍为由四匹马拉的双轮马车,横穿车厢底部连接两个车轮的车轴,是双轮马车的重要部位,而安装在车轴两端称为“軎”(wei四声)的轴套则是重中之重。“軎”是金属铸造的圆筒,套在车轴两端,可以稳定穿在车轴上的车轮不滑脱而正常转动。“軎”如此重要,也是对方攻击的重要目标,一旦被对方击落,车轮随即就脱落,而使战车摊倒不能动弹。两军交战,战车相互撞击,站在车厢上的将士一个个手执丈二长的“殳”(shu一声),尽可能瞄准对方的车軎猛力敲击。这是简化字“击”的前身“撃”,描写的攻击战车时的激烈场景。
      “撃”,在篆文、繁体中是形声字,由表声兼表字义的“毄”(ji一声)的省写和“手”构成;“毄”是由有“軎”(wei四声)和“殳”(shu一声)构成的会意字,“軎”是套在车轴两端的稳定车轮的圆筒,“殳”是有棱无刃的长柄兵器,合起来表示用“殳”击打对方车轴端头的軎,与“手”合起来更明确地表示:战车交战,交战双方的士兵手执殳类兵器,敲击对方套在车轴端头的軎。“撃”,由此产生敲击、敲打的含义。汉字简化时,“撃”简化为“击”。
       用于表示敲打,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,如:击打、击鼓、击破、旁敲侧击;以及攻打,如:攻击、袭击、击败、击毁、声东击西。敲打,势必接触被敲打的物体,引申表示接触、碰,如:撞击、目击、肩摩毂击。
【击字成语】
[旁敲侧击]从侧面敲击;比喻说话、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,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抨击。
[以卵击石]拿蛋去击打石头;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,自取灭亡。
[不堪一击]不堪:经不起;形容力量薄弱,经不起一击;也形容论点不严密,经不起反驳。
[声东击西]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,实际上却攻打西边;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。
[突然袭击]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。
[各个击破]各个:逐个;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;有时也比喻将问题逐个解决。
[以一击十]一个人抵挡十个人;形容军队英勇善战。
[乘胜追击]趁着胜利的形势追击敌人,扩大战果。
[反戈一击]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。
[无懈可击]懈:松懈,引申为漏洞、破绽、弱点;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;形容十分严密,找不到一点漏洞。
[打击报复]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。
[目击道存]眼光一接触,便知“道”之所在;形容悟性好。
[肩摩毂击]毂(gu三声):车轮;肩膀和肩膀相摩,车轮和车轮相撞;形容行人和车辆往来拥挤。

日升月恒一恒河沙数⋯⋯推襟送抱一
恒(186)
恒,为什么持之以恒(heng二声)?日升月恒(gen四声)?
      月球,俗称月亮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称太阴、玄兔、婵娟、玉盘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,并且是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。月球环绕地球运行,始终以同一面向着地球,这是恒古不变的规律。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,反射太阳的亮光会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,当地球挡住了部分太阳光,而没有挡住的太阳光就射向了月亮,并被月亮反射,使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是残缺不全的月亮。当地球没有挡住太阳光的时候,太阳光就照射到了整个月亮,使我们看到的是圆圆的月亮。人们看到的月亮有圆有缺,恰似宋朝苏轼在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咏叹的那样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蝉娟。”词中虽然只字未提“恒”字,却将“恒”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: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如同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这是恒古不变的规律,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的事。但只要两情相悦,恒心不变,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心心相印,共享美好的月光。
      “恆”,在甲骨文中是由象征天、地的两横“二”和“月”构成的会意字,意为月亮永远在天地之间圆缺循环,有历久不变、永久的含义。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“心”的象形字符,意为人们心目中的月亮永远在天地之间圆缺循环。在篆文中演变为由“心”和两横“二”之间的有渡船含义的“舟”构成的会意字,意为人们心目中的渡船经常在江河两岸之间往来横渡,由此产生持久、经常的含义。此后的隶书、楷体将金文、篆文中两横之间的字符演变为似“月”又像“舟”的变体,造字原理与甲骨文、金文、篆文一脉相承,意为:人们心目中历久不变的月亮或渡船运行规律。“恆”(heng二声),有永久的含义,亦有经常、普通的含义。在使用过程中,演变为有多种含义的多音字。汉字简化时,“恆”简化为“恒”。
      恒(heng二声),用于表示持久,如:恒心、恒久、恒定、永恒、恒温、恒星、持之以恒。月亮圆缺循环或渡船往返航行是人们经常见到的景象,所以又用于表示经常的、普通的,如:恒态(常态)、恒规(常规)、恒情(常情)、恒言(常用的言语)、恒医(普通的医生)。
      恒(gen四声),每当月亮呈现上弦月的景象时,必将更加圆满,与“更”谐音,用于表示上弦月,如:日升月恒。
【恒字成语】
恒(heng二声)
[持之以恒]恒:长久;长久坚持下去。
[恒河之沙]恒河:南亚大河,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;佛教语,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多,无法计算;形容数量多而无法计算;同“恒河沙数”。
[恒河一沙]恒河中的一颗沙粒;比喻极其渺小。
[恒舞酣歌]恒舞:长时间地舞蹈;酣歌:沉湎于歌乐;长时间地舞蹈,尽情地欢歌;形容生活奢靡,不务正业。
恒(gen四声)
[日升月恒]恒:月上弦;如同太阳刚刚升起,月亮上弦一般;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;用作祝颂语。
【多音巧记】
       经过持之以恒(heng二声)的努力,他事业上最得了很大的成功;庆功会上人们纷纷祝贺他:日升月恒(gen四声),走向辉煌!

抱蔓摘瓜一瓜葛相连⋯⋯断梗飘蓬一
抱(187)
抱,为什么搂抱?抱养?又抱负?抱怨?
      人是万物之灵,思维和劳动能力都远远胜过其他动物。然而,人的成长期却比其他动物长,成长期的自理能力也比其他动物成长期的能力差,尤其是襁褓中的婴儿,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搂在怀里,抱在手中,悉心照料。而父母搂抱婴儿的时候,都是倾情爱护,双手围绕着婴儿妥妥帖帖地搂抱,不敢有丝毫闪失。造字先生用心良苦地用“抱”字告诫为人之子,要深情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。
      “抱”是形声字,由“手”(扌)和“包”构成;“包”表声,兼表字义,有围绕、裹住的含义,与“手”合起来表示:用一双手臂围住襁褓裹着的婴儿。“抱”,由此产生用手臂围住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泛指用手臂围住,如:搂抱、拥抱、合抱、抱着小孩、抱子弄孙、抱团取暖、抱残守缺。收养他人的子女如同亲生,往往是从婴儿时抱在怀里开始哺养,用于特指收养他人的子女:抱养。希望抱在怀里婴儿健康成长,是父母最大的愿望,引申表示胸怀愿望、志向:抱负;以及心里存着,如:抱歉、抱憾、抱怨、抱恨;以及怀有:抱病。双臂环抱,用于借指物体围绕、环绕,如:山环水抱;以及孵,如:抱窝、抱小鸡。还用作量词,表示两臂合围的量,如:一抱草。
【抱字成语】
[抱子弄孙]意谓抱弄子孙,安享快乐。
[抱团取暖]愿意是指在寒冬季节,人们抱在一起,相互取暖;比喻互助协作、积聚力量,共度难关。
[抱薪救火]薪:柴草;抱着柴草去救火;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[抱蔓摘瓜]摘瓜,连同瓜蔓一起抱走;比喻扩大案情,牵连无罪的人。
[抱残守缺]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;形容思想保守,不求改进。
[抱恨终身]心里存有一生的遗憾。
[打抱不平]遇见不公平的事,挺身而出,帮助受欺负的一方。
[山环水抱]山峦环绕,溪水围抱;形容村庄、寺院等座落在背山面水的幽雅环境中。
[平时不烧香,急来抱佛脚]原比喻平时不往来,遇有急难才去恳求;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,临时慌忙应对。

蔓(188)
蔓,为什么藤蔓(man四声)?蔓(man四声)延?又大蔓(wan四声)儿?蔓(man二声)菁?
      藤蔓(man四声)植物,又称藤本植物,也称为攀援植物。藤蔓植物的枝茎,细长而柔软,本身不能直立,只能依附在其他竖立着的树木、墙体等物体上面,向高处攀援;在没有可以攀援的物体情况下呢,细长而又柔软的枝茎,只能匍匐在地面上一点一点儿向四面八方蔓(man四声)延。造字先生创作的“蔓”字,侧重描写的正是藤蔓植物中匍匐在地面上向四处蔓延的枝茎。
      “蔓”是形声字,由有草本植物、植物含义的“艸”(艹)和表声兼表字头的“曼”构成;“曼”是由“手”的象形字变体“又”和表声兼表字义的“冒”的变体构成的形声字,“冒”是“帽”的本字,有帽子的含义,与“又”合起来表示双手捧着帽子往头顶上戴,戴上帽子使人身高显得增长而又形态优雅,有延长、曼延的含义和柔美的意境,与“艸”合起来表示:藤本植物匍匐在地上向四处曼延的细长而又柔软的茎。“蔓”(man四声),由此产生藤本植物枝茎的含义。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,演变为有多种含义的多音字。
      蔓(man四声),用于表示藤本植物:藤蔓;以及相关的合成词,如:蔓草。藤蔓不断扩展滋生,用作动词,表示像藤蔓扩展延伸,如:蔓延、无使滋蔓。
      蔓(wan四声),多用于口语,指蔓(man四声)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茎,如:瓜蔓儿、这棵黄瓜爬蔓了;以及相关成语,如:抱蔓摘瓜。还用于方言,指有较高表演技艺、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:大蔓儿(同“大腕儿”)。
      蔓(man二声),用于特指草本植物中的:蔓菁(即“芜菁”,叶狭长,花黄色,块根扁圆形,可以吃;块根也叫“蔓菁”)。
【蔓字成语】
蔓(man四声)
[荒烟蔓草]比喻空旷偏僻,冷落荒凉。
[不蔓不支]既不蔓延,也不分支;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,不拖泥带水。
[无使滋蔓]不使其滋生蔓延;比喻不要让他扩展势力。
[蔓引株求]株:根;顺着蔓寻根;比喻连根铲除;也比喻一网打尽。
[繁言蔓词]繁多而又纷杂蔓延的言词;形容说话、写文章烦琐而不简炼。
蔓(wan四声)
[抱蔓摘瓜]摘瓜,连同瓜蔓一起抱走;比喻扩大案情,牵连无罪的人。

      
摘(189)
摘,为什么采摘?摘取?又摘要?摘兑?
      摘,为什么是由“手”和表声兼表字义的“啇”构成的形声字?追根导源,须追寻“啇”字的来龙去脉。中国,从遥远的大禹建立夏朝开始,至近代清朝的覆灭,历朝历代的君主、帝王都是尽可能将高高在上的君王、帝位传给事先确立的太子。而所谓的太子,正如由“立”和“古”字构成的“啇”字描述的那样,是依照自古以来的惯例,冠冕堂皇地将正妻生的长子立为理所当然的太子。顺藤模瓜,我们便能透彻理解“摘”字的造字原理。
      “摘”是形声字,由“手”(扌)和“啇”(di二声)构成;“啇”表声,兼表字义,意为依照自古以来的惯例确立太子,太子是君主、帝王的根脉,引申为根,与“手”合起来表示:伸手将与根茎连成一体的枝叶或果实采下。“摘”,由此产生的采下或取下的含义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采取或拿下,如:采摘、采取、摘除、寻枝摘叶、抱蔓摘瓜。有选择地采摘或摘取,引申表示选择,如:摘要、摘录、摘文、摘引、寻章摘句、摘胆剜心。有选择地借用别人的东西,进而引申表示借,如:摘兑、东摘西借。
【摘字成语】
[寻枝摘叶]不选取果实,却去采摘枝叶;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、非根本的东西。
[抱蔓摘瓜]摘瓜,连同瓜蔓一起抱走;比喻扩大案情,牵连无罪的人。
[寻章摘句]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,在写作时套用;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,缺乏创造性。
[摘胆剜心]用刀取胆剜心;形容非常痛苦。
[指古摘今]指摘古今;形容才气纵横,言论锋利。
[东摘西借]摘:借;因急用而到处挪借故项;同“东挪西借”。


瓜(200)
瓜,为什么瓜熟蒂落?又脑瓜?瓜分?
      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,远在先秦时的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就用“绵绵瓜瓞”为开篇第一句起兴,描述周朝王族从十三世古公亶父开始的宗族血脉,如同连绵不断的藤蔓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,繁衍了许多子子孙孙。由此可见,华夏先民种瓜历史,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金文、篆文先生创作“瓜”字时的商周时期。
      “瓜”,在金文中是象形字,字形像藤蔓之中长着一棵椭圆形瓜的样子。金文之后的篆文描绘得更加形象而又生动,橢圆形的“瓜”上面用优美的线条勾勒曲线形的的藤蔓,整个字形看上去,恰似吊挂在藤蔓上的椭圆形的瓜。“瓜”,由此产生蔓生植物名的含义。以后的字形,是其字符规范化的变体。
      用于表示果实可食的属葫芦科的蔓生植物,如:丝瓜、苦瓜、南瓜、西瓜、瓜田李下、顺藤摸瓜、抱蔓摘瓜;以及形状像瓜的:瓜形、瓜皮帽、瓜皮船。还用于借指头颅,如:傻瓜、脑瓜不灵。将瓜切开分割成若干块,引申表示分割,如:瓜剖、豆剖瓜分。
【瓜字成语】
[顺藤摸瓜]摸:寻找;顺着瓜藤寻找瓜;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。
[瓜熟蒂落]瓜熟了,瓜蒂自然脱落;指时机一旦成熟,事情自然成功。
[抱蔓摘瓜]摘瓜,连同瓜蔓一起抱走;比喻扩大案情,牵连无罪的人。
[滚瓜烂熟]像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;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。
[绵绵瓜瓞]瓞(mian二声):小瓜;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蔓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,一个家族繁衍了许多子子孙孙;引用为祝贺子孙昌盛。
[脑瓜不灵]指人头脑不聪明,思想转不弯来。
[瓜剖豆分]像瓜被剖开,豆从荚里裂出一样;比喻国土被人分割。
[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]种什么,收获什么;比喻做了什么事,得到什么样的结果。
[瓜由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]走过瓜田,不要弯下身子提抜鞋;经过李树下面,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;比喻避嫌疑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瓜(200)
瓜,为什么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4

Trending Articles